據(jù)媒體報道,近日福州一位年輕老師在課堂上用“發(fā)紅包”的形式來點名,學生領(lǐng)紅包后輸入姓名學號,這樣老師就知道誰逃了課。 如今大學生“翹課”像是成了一門“必修課”,幾乎成為每個大學生的必備履歷。表面上看去,很多學生都會說是因為社團活動、社會實踐等等;但私下我們看到更多的是,要么課堂教學古板沒有吸引力、要么去和不去一個樣還是可以順利畢業(yè)?!奥N課”是學生行為,學生自身有一定因素,但更重要的是大學教育體制和老師本身。 國家為培養(yǎng)人才普及高等教育,從1999年開始高校擴招,到現(xiàn)在每年要招生六七百萬之多,隨之而來的則是教育質(zhì)量的下滑,“嚴進寬出”幾乎成為本科教育的“標簽”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學生只要繳納足夠?qū)W費、應付每學期的考試就能順利畢業(yè),甚至出現(xiàn)了“60分萬歲,多一分浪費”的口號,還流傳甚廣。如此一來,只要不影響及格線,是否去上課已無關(guān)緊要。 課堂學生人數(shù)多寡也與老師本人息息相關(guān)。筆者讀大學時,有的老師上課從頭到尾一個調(diào),念完幻燈片就下課,與學生既無互動也無交流,學生能不能聽懂并不在其考慮范圍,這樣的課即使是相當重要的專業(yè)課也沒人愿意去;有的老師可以兩手空空站在講臺,卻信手拈來、旁征博引、深入淺出、生動形象,這樣的課學生場場爆滿,還不得不提前幾個小時占座。大學教師如何在科研與教學中找到一個平衡點,確實是個難題。但是“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(yè)解惑也”,本色不能忘卻。 百年大計,教育為本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(guān)鍵時期,教育決不能滯后。大學教育作為人才培養(yǎng)的重中之重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(峨眉山市峨山鎮(zhèn)人民政府 呂羊 四川新聞網(wǎng)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