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的飯局上,有位公務員朋友向我訴苦,其所在縣因“脫貧攻堅”工作不力被市里通報批評。之后縣里下發(fā)文件,要求所有精準扶貧人員下到脫貧對象家中,有些甚至要求暫緩手中工作,與脫貧對象同吃同住,并且實行“5+2”的工作機制,直到脫貧對象脫貧。這種情況已經連續(xù)兩周,嚴重影響了日常工作的開展。 中央的精準扶貧政策落地以來,成績斐然。然而這樣的好政策,總會有歪嘴的和尚把經念歪。脫貧攻堅是具有復雜性和統(tǒng)籌性的工作,是對地方黨委資源、政策、群眾基礎等各種能力的綜合運用的考驗。扶貧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沒有有效的政策托底和產業(yè)支撐,單讓精準扶貧人員每天到脫貧對象家中“報到”是無濟于事的,即使幫忙干活兒也是杯水車薪。 精準扶貧是讓扶貧人員充當政府與貧困戶之間的橋梁,貧困戶通訊員,政府的宣傳員。精準扶貧人員入戶到脫貧對象家中,固然是為了了解情況,實現“精準”。但是“5+2”式的深入群眾實在有欠妥當,深入群眾的目的是更好的服務群眾,公務人員的日常工作也是服務群眾,二者不能互相拆借,片面強調“入戶率”、動員率、投入物資量,這不僅降低行政效能,增加行政成本,也是為脫貧工作徒增壓力,給群眾增加負擔,事倍功半。 歸根結底,這樣的脫貧工作要求出現還是不排除一些地方黨委以文件落實文件,以形式落實政策,大搞“唯政績論”。而出現這種情況大多出于兩種原因,一是從思想上對扶貧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,被上級批評之后為了體現重視,矯枉過正。另一種則是某些上級黨委考核大多時候僅看數據大不大、材料寫得精不精彩,不考慮一些貧困縣的實際情況,只要沒有達到預期要求,不經過嚴謹論證就對工作進行“一票否決”。這兩種情況是非常不可取的,各地黨委應當對這樣的形式主義扶貧引起足夠的警惕,這是政策、資源的浪費,不僅打擊扶貧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擁護。我國的扶貧工作任重道遠,決不能讓一些歪嘴和尚把好經給念歪。(羅昊) |